
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负盛名的军事统帅,曾率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主力。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令人震惊,据史料记载,白起不仅全歼赵军四十五万之众,更采用了坑杀的极端手段,使得赵国元气大伤。这一战果不仅令当时的秦昭襄王龙颜大悦,更让后世史学家对白起的军事才能推崇备至。然而令人费解的是,当秦昭襄王欲乘胜追击、一举攻下赵国都城邯郸时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退让,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战功。
更令人困惑的是,当时邯郸城周边已无险可守,秦军却屡攻不下。秦昭襄王震怒之下,多次下令命白起率军出征,但这位向来以忠诚著称的将领竟公然抗旨。最不可思议的是,这一反常举动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评价中,竟无人提出质疑。对于白起这一反常行为,后世史家主要提出了三种解释。
展开剩余64%第一种解释源自《史记》记载。白起认为邯郸城防坚固易守难攻,且诸侯援军将至。同时,虽然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获胜,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,军队疲惫不堪。再者,秦军若要攻打邯郸,需长途跋涉,途中可能遭遇诸侯联军夹击。这种说法看似合理,实则经不起推敲。以白起的军事才能,既能全歼赵军主力,又怎会畏惧一座孤城?况且魏惠王都能攻下邯郸,名将白起反而不能?
第二种解释来自《战国策》的推测。在赵国溃败之际,韩、赵两国派说客游说秦相范雎,使其劝说秦王退兵。这种说法存在明显漏洞。史料明确记载,在秦军尚未完全控制赵国领土时,秦王就已下令攻打邯郸。韩赵两国根本来不及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游说活动。
第三种解释同样源自《战国策》。认为白起本欲乘胜追击,但秦王下令休整,待再次下令时已错失战机。这种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。即便确有其事,作为职业军人,白起又岂能因\"错过时机\"为由多次抗旨?
更令人质疑的是,当秦王两次下诏,白起均托病不出。但后来被贬出咸阳时,他却能正常行动。也有人猜测白起是担心战败被诛,但秦国历史上从未有将领因战败被处死的先例。
经过考证,真相可能更为复杂。实际上,长平之战中赵军并未被全歼,白起只是击退了赵军主力。这一夸大其词的战报误导了秦昭襄王。白起深知邯郸难以攻克,若率军出征必败无疑,届时\"全歼赵军\"的谎言将被揭穿,犯下欺君之罪。相比之下,抗旨不遵的罪名反而较轻。这样,他既能保全\"常胜将军\"的美名,又可避免战败的耻辱。
历史真相是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长平战后秦国确实无力灭赵。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,秦军改由五大夫王陵统帅,结果大败而归。白起因反对继续攻赵而被免职,五个月后被赐死。虽然结局相同,但白起得以保全了\"战无不胜\"的千古美名,这或许正是这位名将最后的愿望。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军事与政治的复杂关系,以及名将对个人声誉的重视程度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